首页 芙蓉楼 热点推荐

71年,从没忘记你

镇报集团推出微纪录片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2022-10-27 10:12 来源:京江晚报

镇报集团记者在贵阳采访费家四姐弟。谢道韫 盛林娟 摄

镇报集团记者在贵阳采访费家四姐弟。谢道韫 盛林娟 摄

10月25日上午,在贵州贵阳刘俊清的衣冠冢前,费家四姐弟为烈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 谢道韫 盛林娟 摄

10月25日上午,在贵州贵阳刘俊清的衣冠冢前,费家四姐弟为烈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 谢道韫 盛林娟 摄

扫码看微纪录片

扫码看微纪录片

曹源 朱晶晶 胡冰心

10月25日上午,一场迟到了71年的祭奠在贵州贵阳、辽宁丹东同时进行。远隔千里,大家共同祭奠的是一位名叫刘俊清的烈士。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刘俊清牺牲在朝鲜战场,年轻的生命一去不返,留下战友半世寻找,亲人一生牵念。连日来,镇报集团派出记者辗转镇江丹徒、贵州贵阳,并联动吉林通化与辽宁丹东的当地媒体,摄制完成微纪录片《71年,从没忘记你》,用镜头记录下这个浸润着血与火的故事。

更多细节被生动还原

昨天,本报以“牺牲71年后,英烈魂归故里”为题,报道了两代人苦苦寻找,为英雄完成遗愿的故事。随着本报记者亲赴实地采访,更多的感人细节,在镜头前徐徐展开。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们家就搬过好多次。但是不管搬多少次,我们家始终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老火车站这一片。”家住吉林省通化市的闫秀珍一直想不通,小时候为什么母亲刘素兰如此“固执”地守着这个早已不复存在的“老火车站”不愿搬离。

“后来才知道,我有个从没见过面的二舅,他叫刘俊清,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通过视频连线,远在通化的闫秀珍告诉记者,虽然二舅一张照片都没给家里留下,但是妈妈一直很想念他。

想念时,刘素兰时不时会和子女提起他们的二舅。“你们二舅长着一张圆圆的脸,特别开朗、爱说话,小时候最疼我了。1950年,我才18岁,那一天,看到他领着一个穿军装的高个子哥哥回家吃饭,饭后他拿着行李要走,我哭着喊着不让,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哥哥去执行任务了,你乖乖在家,等着哥哥回来’,但是他再也没回来……”闫秀珍动情地说,每次提起这段往事,母亲眼中总是噙满泪花。

时光倏忽而过,悄然间,已是一个甲子。刘素兰的家人陆续搬到其他城市生活,但她却始终留在通化。“妈妈说,她要在这里,等哥哥回来!”闫秀珍告诉记者,二舅和妈妈出生在河北老家,1950年1月初,他们才搬到通化老火车站附近的一间茅草屋里居住,“这么多年里,妈妈为了打听二舅的下落,陆陆续续回了好多次老家,却始终没盼到二舅的消息。虽然她知道二舅应该是牺牲了,但仍然抱着一丝希望。”

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家庭

刘俊清这个名字,不仅是刘素兰老人的一生惦念,也是他的战友费晓成的一生牵挂。

费晓成是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王家渡村人,17岁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费晓成被抽调到吉林通化集训,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集训过程中,他和战友刘俊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爸爸跟我们说过,在奔赴朝鲜战场前,他去刘叔叔家吃了一顿饭,还见到了刘叔叔的爸爸妈妈和两个妹妹,他们家就住在吉林通化火车站附近。”在贵州贵阳采访时,费晓成的二女儿费粤博告诉记者,爸爸和刘叔叔是好朋友、好战友、好兄弟,他们一起上过战场,是真正的生死之交。

“爸爸有只皮夹子,里面都是他最珍贵的宝贝。”费晓成的三儿子费黔遵告诉记者,自打他有记忆以来,他们家就常常搬家,“爸爸先后在遵义市、六盘水市、独山县等地工作过,每次工作变动都会搬家。”费黔遵说,搬家的时候父亲会单独拎着这只皮夹子,从不假他人之手,平时会将皮夹放在抽屉的最里面。“一次,我们出于好奇,偷偷打开皮夹,只见里面放着一本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看起来年代已久、带着血渍的朝鲜纸币。”正是在那一天,费黔遵等四个子女第一次从父亲口中听到“刘俊清”的名字,从那以后,找到刘俊清的家人,让英雄魂归故里成为费晓成一家两代人的心愿。

回忆起父亲晚年的点点滴滴,费粤博数度哽咽。“爸爸有时候会在发呆时突然大哭起来,九十多岁的人哭得像个孩子,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太想念他的战友们……”费粤博说,父亲对战友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么多年轻鲜活的生命,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有的人连家人都找不到,爸爸每次说起这些都忍不住落泪。”

“对爸爸来说,找到刘叔叔的家人,是一个一定要完成的任务,他是带着使命感的。”费粤博说。

这是两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家庭。刘俊清烈士的父亲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员,当年刘俊清的哥哥刘俊锁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样壮烈牺牲。费晓成转业后,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火热浪潮,先后搬家30多次,无怨无悔地辗转于大江南北的不同工作岗位上,直至晚年才定居贵阳。

通过微纪录片致敬英雄

10月25日,又是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时值深秋,山风簌簌,清风为石碑拂去风尘。“爸爸,我们来看您了。”费晓成的四个儿女肃立在墓碑前,轻声低语:“我们把刘叔叔送回家了,您可以放心了。”随后,他们又来到为刘俊清所立的衣冠冢前,轻轻擦拭墓碑,献上洁白花束,深深地鞠上一躬。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闫秀珍没能按照原定的计划,亲赴丹东,祭奠二舅刘俊清的英灵。所幸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讲解员、志愿者以及丹东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为她弥补了这个遗憾。

此时此刻,山风低吟,清泉呜咽,共同见证这场迟到了71年的跨越时空的祭奠!

抗美援朝纪念馆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关寒在采访中表示:“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是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的强大动能!”丹东广播电视台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故事实在太感人了,微纪录片《71年,从没忘记你》将会在丹东电视台安排播出。

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我们谨以这部微纪录片向英雄致敬!

 

■ 记者手记

四城联动讲好英雄的感人故事

曹源 朱晶晶 胡冰心

镇江籍抗美援朝老战士费晓成及其子女两代人接力完成战友遗愿的故事让无数人动容。身为记者,寻人这一过程背后的细节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产生用新媒体的方式记录这一过程的冲动。

通过多方联络,我们联系上抗美援朝老战士费晓成的外甥女。得知记者的来意,她热情配合。通过她的推荐,我们和费晓成的二女儿费粤博成为微信好友。费粤博通过微信好友申请的那一刻,我们无比兴奋——距离英雄的故事,我们又近了些!

经费粤博穿针引线,我们联系上抗美援朝纪念馆相关负责人;加上了烈士刘俊清的外甥女、远在吉林通化的闫秀珍的微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故事的主线人物一一找到了!

线上沟通时,我们了解到,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当天,两家人会分别在贵阳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举行一场特别的祭奠。为了记录这一次珍贵的跨越71年、迟到的祭奠,镇报集团立即决定派出两路记者,一路前往贵阳、一路赶赴丹东,用镜头记录深挖两代人接力为烈士寻亲背后的故事。

至此,《71年,从没忘记你》这部纪录片已脉络初显。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仅这个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被拍摄者的倾情支持更是让我们动容。

得知哥哥的故事会被拍成微纪录片,费晓成的妹妹费连娣非常激动。为了更好地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目前住在镇江市区女儿家的她决定在女儿的陪同下,和拍摄团队一同前往位于丹徒区宝堰镇的老宅进行录制。

一切正在顺利推进之中,意外却打破了既定的安排。几天前,我们已订好飞往沈阳的机票,以及由沈阳转乘至丹东的高铁票,届时我们会和闫秀珍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会面。10月21日,也就是出发的前一天上午,闫秀珍突然告知我们,因为当地疫情防控原因,她暂时无法离开通化前往丹东。“今年是我二舅‘回家’的第一年,他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我真的特别希望当天亲手向他献一束鲜花,说一句‘欢迎回家’……”电话那头,闫秀珍的声音里满是遗憾。

同样失望和沮丧的,还有我们。原来,我们抵达丹东后也需要按照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进行居家隔离,拍摄计划完全无法推进。为了告慰英魂,为了让英烈后人不留遗憾,我们经过多方努力与沟通,最终在丹东市委宣传部、通化市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丹东广播电视台和通化广播电视台的全力配合,丹东、通化两地的采访内容将由他们完成采访、拍摄。10月22日,镇报集团派出四位全媒体记者飞赴贵阳采访,与丹东、通化形成联动。

聆听温暖的战友情谊,重温感人的英雄故事,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泪水止不住地在我们眼眶里打转。让我们更为动容的是,整个微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无论是身处镇江的费晓成的妹妹、耄耋老人费连娣及其家人,还是家住贵阳的费晓成的四个子女,抑或是远在千里之外吉林通化的刘俊清烈士后人闫秀珍,无不给予倾情支持。“能用镜头记录爸爸和刘俊清叔叔的这段战友情,我们觉得特别有意义、特别欣慰!”费粤博动情地说。在贵阳的每一次采访,四姐弟都非常重视,同时到场。远在通化的闫秀珍表示,因为疫情防控原因不能前往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祭奠,非常遗憾,但在我们的委托之下,纪念馆讲解员、志愿者以及丹东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为刘俊清烈士献上了鲜花,她和家人都很感动和欣慰。

希望这次采访可以成为一次媒体联动的生动实践。

当大家看到《71年,从没忘记你》这部微纪录片,感受这个跨越71年的动人故事时,我们相信,这一次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值了!

 

策划:徐红军 吴修飞 习 斌

文案:曹 源 朱晶晶 胡冰心

视频:谢道韫 盛林娟 李嘉斌 张宇杰

特别鸣谢:

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

吉林省通化市委统战部

辽宁省丹东广播电视台

吉林省通化广播电视台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