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九华山幽栖寺遗址探寻

2022-12-08 16:54 来源:京江晚报

da43720e-57ad-4c07-a6f3-9b7a0a63194c

幽栖寺遗址的圆形石座

9be76931-154e-46b9-9d8c-21629a25358a

幽栖寺遗址的石墙 图:雷晓明 摄

文/朱来顺 雷晓明

绵延起伏的南山,山高林密,人文古迹众多。山林之中,有座鲜为人知相传建于明代的古刹——幽栖寺遗址,深藏于九华山山峰之上,多年来始终未能寻到。所幸,有位常年在南山健身运动的朋友,此前探得此寺遗址。前几日,在其引领下,几位朋友相约前往探寻。我们一行人由高崇寺门前的一条石块铺就的古道穿行,小道上的块石、条石,历经岁月沧桑,有的已成碎块,有的已成断石,有的条石中间还有深凹的车轮碾压辙印。古道路边山陡林密,怪石嶙峋,不时可见一棵棵盘根错节高大的树。有的巨石风化后,裂开的石缝间长出大树,有的弯曲,有的挺拔,树达六七米高。还可见到数棵不知名的老树,树根之间可见块块乱石。石抱树、树抱石之状,令人称奇。据传这条古道年代久远,几百年前可由此道从镇江城通往南乡和句容。

沿古道东南方向,蜿蜒曲折,步行约一里路,穿过茂密的灌木丛,向上攀爬五十多米,一个个残垣断壁,先后映入眼帘。由下至上,依稀可见有几层坡面,每层坡面较为平坦,猜想当是古庙的几进殿堂所在。我们从低到高、由北到南,粗略测量了一下,古寺遗址宽约50米,长近100米。细细在坡地各处搜寻,遍地残石乱瓦,有黑瓦、紫缸、瓦钵的残片若干,还有一只较为完整的斑驳发白的圆形石座,直径60多厘米,高约40厘米,嵌于泥土杂草之中。此鼓形石座,当是寺庙支撑屋梁所用。驻足观察,寺院遗址的后院有大块青石垒筑的石墙,尤为宽大,高六七米至四五米不等,长达20多米,石墙表面较为齐整,依山而筑。据现场状况分析,这些残存的碎片,也许是寺庙建筑倒塌后的残物。深紫色的缸瓦,是庙中用作贮水的大缸损坏后的残片;小瓦钵片,或是庙中僧侣们日常盛装饭食所用的瓦钵;弧形的黑瓦残片可能是砌筑屋顶所用之黑瓦。

从现场遗址位置及残墙断壁的种种迹象,可知此寺庙当年的规模还是较大的。在遗址山坡上,尚有一根水泥高压电杆,其上标注为“10KV城南1N02线,电视台支线,25号”字样,由此电杆可判别该遗址的具体方位。

关于九华山幽栖寺,现有文史资料记载甚少。我市文史专家王礼刚曾撰文提及:《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幽栖寺,明万历年间,官至礼部郎中的袁思明曾有题额。1948年,水青先生在《京口漫谈》“箐深林密是幽栖”文中描述:幽栖寺居于九华山顶,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幽栖寺的一部分供奉普通佛像,一部分供奉着地藏佛。据此可推断,幽栖寺距今也有数百年了。

我们在寻寻觅觅之间,还意外发现一个隐掩于岩石之中的洞穴。因其位于半山腰,又有杂树藤蔓遮蔽,如不留神,是难以发现的。此洞距幽栖寺遗址三四十米。揣着好奇心,我们争先恐后,一探究竟。洞口有两米高,宽约一米多,呈不规则椭圆形。入得洞内,有一尊观音菩萨像,可能是早年附近善男信女供奉。洞中幽黑,深五六米。我们打开手电筒向前移步三四米时,见此洞左边还有一个支洞。洞口被两扇木门封闭,上面有一把铁锁挂着。借助手电筒光,可见门两侧有一对楹联,上联为“众善奉行”,下联是“诸恶莫作”。我们好奇地透过门缝向洞内窥视,隐隐感到洞内幽静高深,神秘莫测,不知此洞是否与紧邻的幽栖古寺有关,有待考证。出得此洞,经与当地农民打探,方知此洞名为“金刚窟”。

九华山东峰幽栖寺,被称为镇江南郊四大古寺之一。镇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一位寺院僧人向我们介绍,历史上镇江自唐以来,佛教兴盛,山林乡野,城里城外,大小庙宇寺院有百座之多。因镇江地处长江隘口,乃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兵乱不断,众多寺庙损毁。九华山山峰之上,有一条战壕遗址,为当年太平军所筑,太平军前后驻守镇江多年,据此与清军激战,幽栖古寺或毁于战乱之中。

此番九华山幽栖寺遗址寻访,颇有收获,初步揭开了这座寺的神秘面纱,所见所闻,更见识到南山历史文化的深远。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