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人物风采

周序维:灯谜人生如品茶

2023-02-02 15:25 来源:京江晚报

周序维现场出谜助兴 受访者 提供

周序维现场出谜助兴 受访者 提供

记者 竺捷

镇江街面上的大多数灯谜,他看一眼几秒钟就能猜出;如果几分钟还解决不了的,就是难度很大的谜了。这项爱好,周序维玩了四十年仍觉不过瘾,现在他已经七十岁了。

前年春节,市知青作家协会搞了一次网上猜谜,很受欢迎。活动共出谜157条,猜中150条,命中率高达95%。可见知青作协里高手不少,大家才思敏捷,你追我赶,打虎英雄层出不穷。出谜者即是周序维,他除了要与大家分享答案外,还要对一些谜面分析和点评。周序维曾担任市职工灯谜协会理事、市青年灯谜协会副会长、中国腾龙谜社副社长,这种小活动自然难不倒他。

1982年,镇江工人文化宫还在迎江路上,当时每逢节假日都有娱乐项目。一次周序维路过猜谜厅,里面的五彩谜条吸引了他的注意,其中有一条“以柔制刚”打一休闲食品,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擒得谜底“巧克力”,奖品是一支牙膏。等到把那支牙膏挤得干干净净,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灯谜。

周序维的文化底子并不弱。他1977年知青返城进入镇江建材厂,先后做过司炉工、统计员、宣传干事、厂工会副主席。一个人猜谜时,能感受到自己脑瓜旋转的速度,这种感觉可以在各种考场体会到;如果他经常猜中的话,理所当然会被大家认为很聪明,这个与考高分是同理。不过,从猜谜到制谜却有一段很长的路。工作之余,周序维将报刊上的灯谜“豆腐块”剪下,分门别类整理好。读书时,也留意其中的成语典故、诗词名句,发现素材就记下。后来,《镇江日报》举办“新风赞”征谜,他投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猜乐器“吉他”,竟得了二等奖。

从此,灯谜兴趣一发不可收。1984年,周序维加入市职工灯谜协会,并且在厂里成立了灯谜小组,配合厂的各项工作,开展了“安全生产”“劳动竞赛”“节能降耗”等二十多场专题谜会。他还经常对外投书求教,结识虎林师友,那时还没有现在的QQ、微信、手机短信,唯有信函往来,鸿雁传情。他个人也在谜赛中多有斩获:1990年获首届中国灯谜大奖赛优秀射手称号,1991年获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佳谜奖,1993年获国际灯谜创作大赛二等奖。

接下来,便是周序维与镇江日报社的两次结缘。第一次是爱好方面,从1993年起,《镇江日报》周末版为其开辟“谜林揽胜”专栏,十多年间发表灯谜文章300多篇;第二次是工作层面,1997年底《京江晚报》创刊招校对,而周序维的单位刚停产,他随即应聘,在晚报当校对一直做到2018年底,前后21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校对和灯谜都是对字的推敲,两者都需要宽泛的知识面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规范标准,而后者注重奇思妙想,它们像是周序维思维的“两极”或“两翼”,一直引导着他在文字海洋翩跹起舞。恐怕还没有哪位制谜者像他这样,将自身成长轨迹与报社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始终与文字牵绊缠绕……

从谜四十年,周序维创作了2000多条灯谜,正因为此,他感觉自己还年轻。某种程度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职工文化,体现了一种老派诚挚且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它延续了旧式的文化传统,并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样一种文化的发端催生了不少高手好手,他们在诸多领域各擅胜场,周序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一名从基层企业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制谜高手,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便是创作的重要源泉,甚或可以直接视为工厂文化的馈赠。他的代表性还体现在与地方纸媒的亲密互动,这种互动深刻而诚恳,不乏时代意义。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