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悦读文字

磨坊的故事

2023-02-09 16:17 来源:京江晚报

老磨坊 吴春波 提供

老磨坊 吴春波 提供

文/吴春波

生产队打谷场的边沿,有两块圆柱体的大石头静静地躺着,直径约六十厘米,高二十厘米左右。石头上规律地刻着道道深沟,其中一块石头中间还有两个手腕粗的圆眼。陪我一同闲逛的几个晚辈看到这两块石头,很是狐疑。问我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我告诉他们,这是石磨,过去人们用它加工稻米和磨面粉。听了我的话,几个晚辈似乎懂了,但从他们的眼神里仍能够看出好像又不甚明了!

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不知道石磨是什么东西,即使我这个年近七旬之人,对于石磨的记忆也已尘封多年了。若不是今天在这里看到它,许多年来就始终没有想到过它。打开记忆之门后才发现,关于石磨的记忆竟是那么遥远。还是我刚懂事时,曾跟着母亲到磨坊里磨过糯米粉。那时一个村子里就一两个磨坊,磨坊里安放着一盘磨。石磨分上下两扇,上扇有磨眼和磨橛,下扇有磨脐。两扇磨凿出沟道的面合在一起,安在一个大磨盘上,就是一盘磨了。把粮食放在石磨上,从磨眼向下漏,推动上扇磨,粮食就会被粉碎,再将粉碎的粮食用箩筛筛出来便是面粉了。

使石磨转动起来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人推磨杆,另一种是用牛拉磨杆。小时候表哥国权的祖母曾经出过一个谜语让我们猜:“石头层层不见山,短短路程走不完,雷声隆隆不见雨,大雪纷飞不觉寒”。其实谜底就是石磨,可那时自己年幼无知,绞尽脑汁也没能猜出答案,还是国权的祖母将谜底说破,方才得知关于石磨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谜语。

那个时候,石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因为人总要吃饭的,要吃饭就离不开磨坊,所以磨坊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一个村子里一二百户人家就一两盘磨,一天到晚没有空闲的时候,无论你什么时候到磨坊去,都有人在那里推磨,在那里筛箩。谁家没面吃了,就得提前到磨坊去排队,不然就没有轮到自己的时候。有的人家等不及了只好到邻村或更远的地方去磨面。

磨坊里传出的隆隆磨声和阵阵筛箩声成年累月,经久不息。这声音是那么单调、干涩、枯燥。然而,这声音在农村的交响乐中却是最和谐的音符,不知慰藉了多少代人。在这磨声里,你帮我磨面,我帮你筛箩。你来我往,互帮互助,酿出了浓浓的乡情和淳厚的友谊。时时交织着欢声和笑语。欢声笑语里有农家人的酸甜苦辣,张家长李家短,也有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崇敬和向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磨坊里的磨声和筛箩声,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有一天,在这声音里终于传出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说是在不远的姚桥镇上已经有了不用人推的电磨。几根电线从杆子上拉下来,一合闸,磨就自已隆隆地转动起来,小麦眨眼间就变成了面粉,也不用人筛箩了。传出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记不清是何年何月了,也许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吧。这消息着实让人振奋,也着实给人带来了希望,更着实叫人期待。但那时我们村里依然是磨声隆隆,筛箩声阵阵。也不知是从何时起?磨声和筛箩声开始渐渐稀疏下来,到磨坊里推磨的人少了,说是邻村已经有了电磨,人们大多都去邻村轧面了。来磨坊推石磨的人少了,但是磨声和筛箩声偶尔还会响起。

年轮转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们村子里也办起了粮食加工厂。那震耳欲聋的隆隆机器声将石磨声和筛箩声淹没得无影无踪。磨坊里再也没有往昔的繁忙和喧闹,终于安静了下来。偶尔也会有磨声响起,那只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磨一些糯米粉包团子……后来磨坊便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场所,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宝地。再后来,磨盘倾倒,磨坊坍塌。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什么人将磨坊拆掉了。最后连石磨也不见了踪影,也可能是有心人将之藏了起来,总之磨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人们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想要吃面,去粮食加工厂轧面的已很少,而到面粉厂换面或者直接去市场买面成为社会的主流。磨坊对年轻人来说是陌生字眼,而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讲,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