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翻阅镇江

镇江濂溪书院考证

2024-05-11 08:55 来源:镇江日报

周敦颐像

周敦颐像

□ 王礼刚 卢政 周华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纪念周敦颐,各地建了很多濂溪书院。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所经各地颇有政绩,为政精密严恕,务尽道理。后人所筑濂溪祠、爱莲池、濂溪书院等等,也是对周敦颐的崇仰和学术思想的传播。

位于镇江鹤林寺的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至顺镇江志》《光绪丹徒县志》等地方志上均有记载。《至顺镇江志》记载:“濂溪书院,在府治东南定波门内,为屋凡十有七楹。初,书院在鹤林门外黄鹤山下,宋宝祐(1253-1258)中,郡守徐栗建,以奉元公,以处四方之士。堂三:曰晞贤,曰立善,曰养心。斋二:曰正道,曰和德。亭二:曰爱莲,曰光风霁月……景定五年(1264),始专官府委法曹司其出内。时乡士归郡庠,淮士归淮海书院,此则四方之士萃焉。岁入视淮海不逮,餐钱取之郡帑云。归附初,为鹤林寺僧撤毁,并有其地。山长徐苏孙再创于皇祐桥之南。大德九年(1305),廉访分司视学,谓栋宇湫陋,非致崇奉之意。命郡学及淮海书院鸠钱置今所。(民许氏故居,东临官街,西抵花山寺。棘篱计深一十七丈,南距邻墙,北至书院地是也。)燕居堂,三间。元公祠,二间,在燕居堂后。祭器,以铜为之。爵四、坫四、豆三、炉二、瓶四。”

《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九记载:“濂溪书院,初在黄鹤山下,宋元公周濂溪先生读书处也……宝祐(1253-1258)中,郡守徐栗即其地建书院奉之。有堂三、斋二、亭二,元初并入鹤林寺。山长徐苏孙再创于皇祐桥南。大德九年,廉访使命改置于利涉门(故东北外城门名)内花山下,有元公祠、燕居堂,后圮。明万历间,知县庞时雍复祠公于鹤林寺西。”

以上两志阐述濂溪书院,是南宋宝祐年间,镇江知府徐栗,拨公帑傍鹤林寺建筑,以纪念周敦颐。元初,书院被鹤林寺僧撤毁且兼并其地。大德九年(1305),濂溪书院迁至府治东南定波门内。明万历丹徒县令庞时雍又将濂溪书院复建在鹤林寺西侧。濂溪书院于300多年间,虽然几经修葺,几经迁徙,但是,堂、祠、亭形制未变。据记载,濂溪书院开办期间,先后有山长21人。

丹阳历史上的濂溪书院

丹阳濂溪书院是县丞顾信为纪念周敦颐孙周寿山,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创办的,院址在县学的东侧(现西门大街)。成化年间,知县蔡实将书院迁往文阊阁东(现西门丝织厂西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总督赵某和巡按高某分别题写了“无极心传”和“首续绝学”题额,悬挂于上。濂溪书院遗址所在的泮宫东侧现为省丹中操场。

光绪丹阳县志载:“濂溪书院,在泮宫左,明洪武十八年,邑宰顾信建,以濂溪裔孙周寿山奉祀。成化间,邑宰蔡实移于文昌阁东。国朝康熙二十年,邑宰吴之彦以裔孙周炜奉祀。雍正十二年,总督赵阙题额‘无极心传’,巡抚高阙题额‘首续绝学’。久废。”又载:“都察院,在泮宫左,明成化己丑,知县蔡实以县东濂溪书院废址改建,巡抚王恕榜曰‘都台’。弘治辛酉,巡抚彭礼命知县高谦购邻民贺瓒地,辟园建亭,为退食之所,扁其亭曰‘后乐’。今废。俗呼后察院。”可见,濂溪书院在明成化己丑时移到文昌阁东,老址上建起了都察院,新址上建的濂溪书院到雍正十二年以后渐渐废毁。清代文人姜兆锡有诗《恭颂濂溪书院》:邹峄烟寒几岁年,重教画象吐先天。阶前绿荫王孙草,沼畔香浮君子莲。五岳烟云谁是主,九垓风月独无边。溪名偕与庐山麓,到处乡关在眼前。姜兆锡,字上均,别号素清学者。康熙庚午举人。官中书,改蒲圻令,亲老告归。生平究心于性理经学。姜兆锡这一首诗也收录在《曲阿诗综》中,题为《周濂溪先生》。表达了诗人对周夫子的无比崇敬之情。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