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写镇江风景名胜的艺术遗珍——《京口十二景图》赏析
□ 范然
镇江向以“天下第一江山”名天下,江山雄丽,形胜天成,历代诗人词家、丹青妙手纷至沓来,寻幽探胜,领略镇江的山川形胜之美。明清以降,不少画坛名家相继以生花妙笔精致描绘镇江风情,如本土“京江画派”张崟的“京江名胜图册”、周镐的“京江二十四景”等。这些绘画作品尽管表现的是画家心中的神采意象,但大多带有特定时代的艺术特征、人文烙印或地理风貌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证史性或补史作用,因此价值、意义非同寻常。
清代黄均和吴云和两位艺术大师绘写和对题的《京口十二景图》,是外来艺术家绘写的一部艺术化镇江风景名胜的精品力作,是诗书画印珠联璧合,歌颂镇江风景名胜的艺术遗珍、名城瑰宝。
一、“娄东嗣响”的山水画杰作
“娄东画派”是我国清代主流画派之一,被奉为清代山水画的“正宗”,曾统领整个清代画坛,是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由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而成为“娄东画派”“虞山画派”的灵魂和开创者。王原祁之后,“娄东画派”因其弟子黄鼎等人的努力,得以继续发展,至清中后期逐渐乏力式微,黄均对“娄东画派”的复兴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使“娄东画派”进入了一个新的中兴阶段。他是“娄东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家,继承了王原祁的娄东艺术风貌并有着自己的创见,作品墨法苍润,文气内敛,书画皆精,鉴评家赞为“娄东嗣响” 。《清史稿•黄均传》云:“黄均,字谷原,元和(今苏州市)人。守娄东之法,尽其能事。游京师,法式善、秦瀛为之延誉,得官,补湖北潜江主簿,未之任。于武昌臙脂山麓筑小园,居之二十年,以吏为隐,画晚而益工,于吴中称后劲。”清《墨林今话》记载:“黄均以议叙官汉阳主簿,施南同知。画山水、花卉、梅竹,入手即通其妙,而于山水尤尽能事。初师黄鼎,继法娄东,堪与王撰并驾,用笔用墨苍楚有致。诗宗晚唐,书学赵孟俯,卖画食贫,怡然自得。” 清法式善,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时为文坛领袖,《赠黄谷原均》画作的诗云:“望古我为人材愁,此画何减寅与周。”认为黄均的画作不亚于明代唐寅和沈周的画作。清梁章鉅为嘉道重臣,其《楹联丛话全编》记载黄均“嘉庆间曾供奉内廷有年”。严问樵制联赠黄均云:“关心夜雨疏帘,费半盏寒灯,为来日谋朝齑夕韭;回首春风上苑,剩一枝秃管,与诸君写近水遥山”。下联“春风上苑”,即喻黄均以书画供奉内廷旧事。故黄均有画印“臣黄均印”,退隐后,又有“辞官卖画”小印。民国版《中国画学全史》录黄均“名迹”多帧。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秦仲文从学黄均山水画入手,而成大家。黄宾虹在致学生的信札中写道:“时人喜陶锥庵、黄谷原一派画。渠辈皆以功力胜,不在纤秀。” 可谓,“娄东宗派衍吴中,多少风流在下风”。
探究黄均的艺术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吴中后学。第二个时期,嘉庆宫廷画家,供奉内廷。第三个时期,湖北为官。第四个时期,辞官卖画,中兴娄东画派。他晚年一改描摹古人旧习,着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其作品重自然、重真率,注重将自己观察自然山水的面貌和自我情感,融冶于作品之中,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上把师造化置于先;在山川描写与笔墨抒情上,将崇尚自然描写置于先;在穷工极妍与真率自然上,以真率自然为旨归。《京口十二景图》,理、气、趣三者兼到,散发出了清新浓郁的自然真率气息,达到精、妙、神、逸的境界,是其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
二、崇尚自然,创新笔墨的精品
黄均晚年崇尚自然,创新笔墨,有志于中兴“娄东画派”。他于道光甲辰年(1844)间,应镇江官府之邀,畅游镇江,饱览了镇江的名山大川,以艺术大师的慧眼对镇江风景名胜进行了精心观察和提炼升华,绘写出了镇江最具代表性的《京口十二景图》:万寿乔松、超岸风帆、浮山飞涛、岘山夕照、北固晚烟、焦岩夜月、鹤林清磬、夹山霜叶、招隐流泉、八公烟雨、顶石睛岚、鹫岭积雪。
翻开《京口十二景图》,一幅幅烟云流动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显现出大美镇江的山水胜境。十二景根植于镇江的自然山水,也植根于镇江的城市人文。所引用史料均以方志中山川形胜和艺文古迹等史料为准,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史料性方志著述,也表现出镇江文人雅士和耕读人家与山水相依的生活画面。
对所在景观的概括命名,往往标志着该地域人文所曾达到的高度,透射出其特有的精神气质。《京口十二景图》精准选构画题,突出了镇江的“江山河渡”特色。镇江是一座山水名城,城市山林、大江风貌是城市的特色景观。他牢牢把握住镇江风景名胜中的精粹,突出了江山河渡胜景。十二景图中每帧都写到山。“超岸风帆”“浮山飞涛”“焦岩夜月”“北固晚烟”四图写江。镇江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黄金水道”,是江河托起的城市,因此,十二景图中除有四帧写江之外,“万寿乔松”“顶石晴岚”二图写穿城而过的大运河。镇江是大江南北通津,“超岸风帆”“浮山飞涛”和写西津古渡大码头。由于作者把握住“江山河渡”特色,便打开了镇江风景名胜风姿雄伟,美伦美奂,唯我独具的画本。
黄均绘写的“京口十二景图”,大大突破了前人视阈,在范围涵盖、特质挖掘、命名提炼诸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从空间布局看,以镇江城市为中心,兼顾江河、群山区;从时间气象看,穿越春夏秋冬及朝暮阴晴;从对象遴选看,涉及自然山水、生态物候、人文遗迹;从审美途径看,含括视觉、听觉、意境想象与心灵体悟,由平面而趋立体;从景点数目看,暗含了中国农历年的诸多节气。可谓包罗万象,独具匠心。黄均《京口十二景图》深化娄东派技艺,融合各大名家技法,但从画面上看,用笔用墨或者设色,都精细入微,精益求精。这表现在画的勾勒皴擦之中,笔墨燥中带润,用笔不疾不徐,收放自如,水墨晕染,明洁温雅,此时他的笔墨功夫,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作品中,突破水墨技法,取小青绿设色法,由于笔墨纯熟,其设色明丽而不妖媚,使作品不流于香艳。
三、画与诗书印珠联璧合的艺术经典
同治初,吴云受江苏常镇通海道赵炳麟和许缘仲二观察先后相托编撰《焦山志》。吴云(1811-1883),清朝道光咸丰间官员,著名金石家、鉴藏家。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一作安徽歙县人。字少甫,自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榆庭。曾官常熟通判,因有政绩,升任宝山、镇江知府。咸丰间总理江北大营营务以筹军饷,擢苏州知府。后辞官居上海参与中外会防局及迎李鸿章淮军抵沪事。
同治三年(1864)入夏,吴云应邀至焦山辑志,焦山书藏有人奉上黄均绘写的《京口十二景图》,特请为其对题诗歌。吴云曾任镇江知府,性爱山水,对镇江的风景名胜了如指掌,对黄均的山水画尤为推崇。他于焦山枕江阁,仔细观赏黄均《京口十二景图》,深觉这位 “娄东嗣响”、 “吴中后劲”绘写精妙,不禁大喜过望,诗兴勃发,奋笔对题律诗十首,因深感元代诗人沈贞《吴淞渔乐》、镇江清代诗人余京《焦山山门外坐月》诗写得十分精妙,便信手拈来,对题于《浮山飞涛》和《焦岩夜月》图后。吴云题诗如下:
万寿乔松:百尺高松三丈石,万竿修竹一溪云。如若载酒还联句,我欲携筇专访君。
超岸风帆:闲倚长廊俯碧流,风帆如织过高楼。潮生瓜步来如驰,风细中泠漾若沤。晓雾未开看隐隐,晚烟乍起望悠悠。岿然彼岸青相接,何事波涛不转头?
题浮山飞涛:家住沧洲白鸟边,捕鱼沽酒自年年。桃花浪暖堪垂钓,杨柳风轻不系船。帆影带归孤屿月,笛声吹散一江烟。武陵亦是人间路,谁说仙家别有天?
岘山夕照:巍巍京岘几千秋,赭役徒劳秦梦休。阅老古今山水健,照残兴废夕阳悠。狮吞烟霭蹲京口,龙跃光芒出石头。掉首海门潮已白,远汀凉月上高楼。
题北固晚烟:群峰迭翠白云遮,径扶深松障酒家。到涧泉鸣昨夜雨,幽崖香发四时花。云高日落僧归晚,坐久人稀月到斜。无为真娘闲叹息,我来原自弄流霞。
题焦岩夜月:临江席地坐黄昏,入夜凝吟冷客魂。皓月出云旋堕水,青山隔岸正当门。金蛇搅浪光难定,巨象(隔岸山形如象名象山)乘潮势欲奔。万里碧天沧海阔,何人骑鹤上昆仑?
鹤林清磬:城南碧巘招提古,山静秋高黄叶路。香林万籁寂无声,梵音忽洒天花雨。杜鹃楼上斜阳里,马师灯在人何处?迭迭清响白云深,遥应十三松外树。
夹山霜叶:木落山空天宇清,霜枫夹路照人明。闲来挈伴携酒去,稽阮风流续旧盟。
八公烟雨:秋阴弥古洞,登眺黯郊原。但觉琴书润,都忘钟磬喧。幽岩时隐现,到涧自潺湲。蓑笠逢僧处,无生细讨论。
题招隐流泉:招隐起名寺,云山路几重?前朝迷玉殿,古佛暗金容。阶草晴驯鹿,春泉夜起龙。流连归径晚,返照在东峰。
顶石晴岚:南山佳气接层巅,京岘东来地势联。翠黛远积江上色,云岚直入画中天。河流塔影摇秋水,梵刹钟岚散晓烟。漫说金焦名胜久,巉岩石顶自千年。
鹫岭积雪:鹫岭遍璁珑,光凝兜率宫。寒林虚鸟道,古洞冷樵踪。壑闲蛟龙寂,楼开色相空。城南明霁景,积素几时融?
《京口十二景图》注重创造艺术个性。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黄均和吴云都是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创造的书画家。他们注重学习前辈大师,总是力求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京口十二景图》具有独造的创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黄均画中有诗,吴云诗中有画。《京口十二景图》对镇江风景名胜的命名,体察入微,修辞典丽,结构严谨,自成体系,用四个字表述,声律基本遵循“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格式。这种构筑于古汉语基础上的艺术形式,释放出巨大的想象魔力与美学空间,催生无数优雅隽永的诗词赋文,也给书画、音乐、戏剧等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如把景点稍加分类,更觉得妙趣横生、寓意无穷。当我们把“十二景”的名字一溜排开,轻声诵读,会发觉它以卓越诗才为镇江胜景注入不凡灵性。它们简直是呈现镇江山水人文之美的十二扇窗口。这些优雅悦耳的名字,本身即是一个个极富美学意蕴的诗题。经过三百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文化浸濡,它们早与景观融为一体,焕发出夺目的诗性光芒。黄均熟知镇江山水诗词,十分自然地在画作中表现出来。整部作品,既含有浓郁的书卷气息,又散发着清新扑面的自然气息。黄均十分重视发掘镇江诗性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如第一帧图绘写了寿丘山“万寿乔松”,因这里曾是辛词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的故居所在。刘裕(363-422),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兵,平定民变,讨灭桓玄,兴复晋室,消灭桓楚,攻灭西蜀、南燕,后秦,代晋称帝,开创了南朝宋国。他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基础。明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刘裕故居,曾吸引无数海内外诗人词家凭吊游览。万寿乔松是镇江悠久历史和城市精神的象征,也充满诗意。镇江是长江和运河托起的城市,“超岸风帆”“浮山飞涛”“顶石晴岚”等绘及长江和大运河,揭示了镇江江河要津的城市地位,可谓诗意盎然,画中有诗。
吴云善诗,渊雅隽永,对题《京口十二景图》诗中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诸体皆备,诗味浓郁。每首诗都紧扣画题和画面内容,画龙点睛,哜物抒怀,词秀调雅,意新理惬,一字一句皆出意境。诗作艺术风格多样,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叙事,简明深刻,细致入微;状物,构思精巧,意境清新;言情,妙趣横生,真切动人。他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再现历史画卷,达到了代萃采撷,“唯我独具”的艺术境界。他在对题中借用了元代诗人沈贞《吴淞渔乐》、清代镇江诗人余京《焦山山门外坐月》诗也十分贴切自然,惟妙惟肖。
(二)书法诸体兼备,饶有特色。黄均书学赵孟頫,平时作画,画题多用隶书和行书,而于《京口十二景图》,应是应镇江官府之邀而来,所以十二景画题全用篆书,显得古拙大气,气势不凡。吴云对题十二景诗的行书,追崇“二王”,飘逸沉着,展现了晋唐风貌。吴云是清代中晚期帖学书法的代表,早期学赵孟頫、董其昌,间参米芾,后期专注于兰亭帖的研究,收藏过二百余种兰亭帖,自号其书斋为“二百兰亭斋”,深追“二王”,精研其书法神髓,坚定帖学派立场。他与何绍基是至交,受其影响,曾专情研习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形成行字大小错落,疏密明显的书稿风格,又参以兰亭的率意、米芾的峻险,终成一家风貌。他晚年对兰亭、颜真卿、米芾的书帖赞叹不绝,临习犹如“坐对江山 ”,透露出其对正统书学的追祟和实践。从吴云对题《京口十二景诗》的墨迹可见,他的行书,全是兰亭面貌。
(三)治印精心,用印考究。印章是中国历史上自先秦沿袭衍化至今的体量极小的文化实体,是华夏文明、社会进步的宁馨儿。用印,这是广为流行而人们又司空见惯的文化行为。印,古人开始时用以昭信。印章对于印主人来说具有肯定自我的价值,当然主要还是示信于他人。黄均和吴云治印、用印态度十分严谨。治印刀法精细而不失笔意潇洒,印风淡雅简疏,布局安详而意境自出。吴云雅好收藏鼎彝、碑帖、名画、古印、宋元书籍甚富,所蓄金石书画富甲吴门,除三代彝器之外,仅秦汉魏晋古印就达千馀钮,还有法书名画、宋元珍本。其收藏富且精,足以称雄东南,闻名大江南北。他治印章,也出手不凡。
从十二景图的治印用印看,二人都不拘一格,各有特点。黄均在画中用印18次,印文书体有篆、隶、行书,印面有朱文、白文,印形有方形、圆形。吴云用印20次,也别出心裁、琳琅满目。他们在用印中都有以下共同特点:钤印的位置恰到好处;用印大小与作品相称;用印浓淡与整体相应;用印数枚,统一而又有变化;用印与书画拓意寄情,内容协调;用印与题款互补,相映生辉;用印有序,多而不乱;注重礼仪,不落俗套而别具一格。
总之,清代黄均和吴云和两位艺术大师绘写对题的《京口十二景图》,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折射出晚清镇江风景名胜的精华,既可以看到镇江的历史变迁,又以可以触摸到其时的风采脉韵,从而在艺术方面给我们以享受,在史料方面给我们以充实,在今天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给人们以启迪和借鉴。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