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翻阅镇江

镇江地区诞生的八个新四军主力团

2024-06-28 09:34 来源:镇江日报

□ 孟宪威

镇江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在陈毅、张鼎丞、粟裕等人的率领下挺进苏南,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从此,镇江的抗日斗争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先后有八个新四军主力团在镇江地区组建,分别是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二、三、四团,新编第六团,新编第三团,独立一团和第五十一团。这八支诞生于镇江的英雄团队作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转战茅山脚下、运河两岸和大江南北,为开辟、发展、巩固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乃至夺取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镇江革命斗争历史增添了荣光。

挺进纵队第一、二、三、四团

1939年10月底,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军部决定,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主力与管文蔚率领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合编,成立新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担负起开辟苏北的重任。

“江抗”和“挺纵”会师合编大会在扬中八桥镇广善堂广场举行,陈毅亲自到会并讲话。合编后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四个团和一个直属特务营,共5000余人。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张藩任参谋长,陈时夫(后吉洛)任政治部主任。原“江抗”第一团改编为第一团,乔信明任团长,刘先胜任政治委员,廖政国任参谋长,杨浩庐任政治处主任;原“江抗”第二团改编为第二团,徐绪奎任团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廖昌金任参谋长,吕平任政治处主任;原“挺纵”第一、第四支队改编为第三团,梅嘉生任团长,张震东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处主任;原“挺纵”第二、第三支队改编为第四团,韦永义任团长,焦勇任参谋长,鲍志椿任政治处主任。

1940 年1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力渡江北上,先后取得吴家桥反“扫荡”战斗、半塔保卫战、郭村保卫战等战斗胜利。期间,梅嘉生、张震东率挺进纵队第三团两个营与陶勇、卢胜率领的新四军苏皖支队合编。

1940年7月,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统辖由苏北新四军各部整编而成的三个纵队九个团共约8000余人。原挺进纵队第一、第四团改编为第一纵队第一、第四团,原挺进纵队第二团改编为第二纵队第九团,苏皖支队改编为第三纵队第三团。10月原挺进纵队各部参加著名的黄桥决战,为开辟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沟通华中与华北的战略联系作出重大贡献。

新编第六团

新编第六团(简称新六团)组建于1939年5月。由新四军第一支队特务营和独立营组成,初辖两个营四个连。段焕竞任团长,王丰庆(后陈时夫)任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

1939年5月22日,新六团成立大会在句容二区毕墟村举行。此后,该团一直在茅山地区活动,经历了茅山顶宫、东西宋庄、延陵、贺甲、小丁葛庄、西塔山等20余次战斗,并多次参加反“扫荡”斗争。在著名的贺甲战斗中,新六团首先拦击敌人并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对全歼该敌起到重大作用,显示出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

1940年春,因新六团第二营在攻打茅山顶宫日军据点战斗中伤亡较大,将句容东乡新组建的特务大队(两个中队)改编为第二营第六连,剩余人员补充给第二营第四连。7月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和第二团、新六团等部渡江北上。北渡前,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抗敌总会武装和苏南特委的特务连,分别编入新六团第一营第二连和第二营第五连。丹阳独立支队改编为新六团第三营。大批镇江籍的干部战士再一次补充新六团,使新六团的建制得到充实,全团共有三个营九个连,约1000余人。

1940年7月新六团北渡长江,编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斗序列,改编为第二纵队第六团。10月,参加著名的黄桥决战。

新编第三团

新编第三团(简称新三团)组建于1940年5月。以镇(江)句(容)江(宁)国民抗敌自卫团(原句容县东北区民众抗敌自卫团)为基础,与新四军第四团第三营第九连合编而成,初辖两个营六个连。巫恒通任团长,曾昭墟(后傅狂波)任参谋长,彭冲任政治处主任。

新三团编成后,活动于句容、江宁、当涂、溧水地区。1940年5月该团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江宁县政府的反共摩擦,活捉县长张雍冲,缴获县常备队长短枪90余支。6月协同新四团、新六团反击进至西塔山之顽军两个团,将其击溃,掩护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渡。7月编入一部分茅山地区的地方武装,部队扩大为三个营。9月在横山地区镇压敌顽勾结掀起的大刀会暴乱,奋战一昼夜,打退大刀会的进攻。该团历经20余次大小战斗的锻炼,战斗力得到迅速提高,成为坚持茅山地区斗争的主力。

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苏南新四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新三团与长滆人民抗日自卫团合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团,巫恒通任团长。不久巫恒通调任苏南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第四十七团由诸葛慎接任团长,熊兆仁任政委,踏上新的征途。

独立一团

独立一团组建于1940年7月。由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总会和茅山地区的地方武装上升组成。王丰庆任团长,中共丹南中心县委书记陈洪兼任政治委员。

独立一团初建时,兵员不足800人,部队战斗力弱且缺乏战斗经验。但在王丰庆的带领下,抓紧整训,严格管理,同时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工作,使部队成长较快,军政素质显著提高。部队活动于茅山地区坚持对敌斗争。

1940年冬,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邓振询到丹北及澄、锡地区检查工作,后越京沪铁路南返,途经太(湖)滆(湖)地区转往茅山抗日根据地。活动于太(湖)滆(湖)地区的独立二团副团长李复率一个连沿途护送,王丰庆率独立一团一部从茅山到太滆地区迎接。11月9日两部会合于武进县吊桥镇。次日突遭日军千余人袭击,发生吊桥战斗。经浴血奋战,邓振询安全突围,但王丰庆与李复等在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战后,独立一团编入新三团。

第五十一团

第五十一团组建于1941年3月。由丹北地方抗日武装与新四军第五十二团第三营(该营原由丹北独立支队和“江抗”西路司令部直属队组成)合编而成,初辖三个连。张开荆(后韦永义)任团长,中共(京沪)路北特委书记陈光兼任政治委员,隶属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

第五十一团成立后,在扬中、丹阳、江都、武进、无锡、江阴等地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1942年4月下旬,第五十一团在丹阳界牌附近抗击日伪军2000余人的大“扫荡”,保障我丹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安全转移。

1942年8月第五十一团建立营一级建制机构。第一营辖原三个连;第二营辖三个连,由丹北各县警卫营上升组成,扬中县警卫营为第四连,山南(丹阳)县警卫营为第五连,山北(镇江)县警卫营为第六连。第二营组建后不久,即由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率领越过宁沪铁路,进入两溧(溧阳、溧水)地区活动,归第十六旅指挥,随后编入旅部和第四十六团。11月第五十一团团部和第一营奉命越过宁沪铁路,进入茅山地区归第十六旅指挥。该团在日伪顽夹击的严峻形势考验下,与苏南地区其他主力部队一起并肩战斗,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44年冬,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第五十一团建制奉命撤销,所属部队改编为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第三营。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