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军旅文化看镇江

2024-08-02 09:14 来源:镇江日报

6002683_bf_1722477098718_b

6003204_bf_1722497874201_b

镇江,有着2560多年的建城史。初唐时期,这里曾是浩浩长江的入海口,那时的人们,甚至可以领略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大景象。

文化名城,江防要地,扼守长江,孕育秦淮,拱卫金陵,襟吴带楚……所有这些,都注定镇江必定是一座驻扎重兵的铁瓮之城,是一座金戈相击、铁马横驰的英雄之城,是一座被厚重军旅文化所浸濡的红色之城。

千古传诵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便发生在镇江。

公元1130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十万大军,水路战船500艘,企图经镇江越长江入扬州北撤。此时,正值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八千水军镇守镇江。

站在金山寺顶峰,梁红玉亲擂战鼓,韩世忠领兵诱敌深入。此役大获全胜,金兵沿长江南岸一路后撤,慌不择路进入进退无路的黄天荡(今长江南岸丹徒和句容交界处),并在此一困就是48天,后侥幸脱险。此后30年,金兵不敢再入侵江南。

800余年时光荏苒。1938年4月,春暖花开之日。一支穿着青灰色军服的队伍从安徽黄山脚下出发,沿长江南岸,一路向东北悄悄挺进,经过20天风雨兼程,到达江苏镇江境内,潜入茫茫的茅山山脉。带队的指挥员叫粟裕,他带领的这支新四军先遣支队要在茅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自此,这支队伍一边抗击日军扫荡,一边向东、向北发展,力量不断壮大,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仅仅一年多时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任正、副司令员,统一领导江南的抗日武装,部队迅速扩大到14000余人。

这支新锐力量在党中央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领导下,北上东进南下,对日伪顽军作战5000余次,伤敌毙敌4万余人,还牵制了包括4万日军在内的10万敌人,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日作战,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把茅山抗日根据地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山地建立的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指出“这些根据地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坚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足见镇江之南的这片群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作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无论是800多年前的战将韩世忠、巾帼英雄梁红玉,还是80多年前的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均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忠诚与报效,是镇江这片红土地上军旅文化的第一元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稼轩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歌颂了吴太祖孙权,同样讴歌了宋武帝刘裕,词中的“寄奴”便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公元376年,东晋中晚期,战乱纷纷,民不聊生。这一年,刘裕14岁,住镇江京口,当时京口官称北府;这一年,东晋名将谢玄在京口对岸的广陵广招兵马,操练新军。两年之后,谢玄移师江南,新军便有了正式名称——北府军。这支军队建立后屡立奇功,更因淝水之战而名噪天下。

刘裕抱着远大志向加入了谢玄的这支王牌之师。《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公元401年,逆匪孙恩率水陆大军从长江入侵南京,参军刘牢之急令正在海盐征战的刘裕立即回撤,北上阻击。“高祖率所领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死者甚众。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刘裕一战成名。此后数载,转战三吴,年近不惑之年的刘裕屡当先锋,每战必胜。

镇江,一片盛产英雄的沃土。

时光流过1500多年,在今天的镇江经开区,有一条笔直宽敞的大道叫赵声路,在镇江城西的云台山东南麓,有一座静幽的纪念公园叫伯先公园。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同一位英雄——赵声。

赵声,字百先,号伯先,镇江大港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3年2月,赵声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保国歌》,被学生广为传唱。

1909年10月,赵声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他亲手拟订了起义计划。之后,赵声马不停蹄赶往广州,建立起义指挥部秘密机关,主持起义前的各项工作。不料新军中有同盟会会员身份暴露,起义被迫推迟。

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相继失败后,当黄兴从死亡线上逃出,遇见从香港带着150名志士赶来赴难的赵声时,两人抱头痛哭。从此,赵声忧愤成疾,很快便抱病离世,时年31岁。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政府为了表彰赵声的功绩,追赠他为上将军。又将其遗骸从香港迁往镇江,厚葬于故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历史的教科书上,镌刻着一大批来自镇江的英名,在此无法一一列举。

英雄,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金字招牌,更是军旅文化最动人的篇章!

公元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侵华扬子江战役。是年6月,在攻占上海吴淞炮台后,气势汹汹的英军带着坚船利炮沿长江逆流而上,目标直指镇江。

英军此次共出动大小军舰76艘、士兵12000人、火炮725门。而此时,驻守在镇江的清军只有八旗兵1580人,还有从外地临时征召的2700名绿营汉军,他们粮弹匮乏,装备落后。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八旗兵和绿营汉军退入城中和英军展开惨烈巷战,最终全体阵亡。

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说到镇江军旅文化中的血性和勇气,还有一个悲壮的战例。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寇沿江而上,直指镇江。此时,驻守镇江的国民党军队已全线撤退,在镇江的东大门圌山炮台,以骆熺标为首的12名士兵自发组成敢死队,留下对日作战。12月11日,敢死队用仅有的一门火炮攻击日舰,因炮管射击过频,发烫过热,不幸发生膛炸……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血性!勇气!如果把镇江的军旅文化看作是一座大厦,这无疑是其中最坚实的基石。

出镇江城向西南,沿镇句公路行至约15公里处,有一道险要关隘,地名韦岗。这里青山相对,路窄林密。公路右侧赫然耸立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面镌刻了新四军先遣支队首战江南奏凯歌的故事:

1938年6月17日8时20分,大雾蒙蒙。从镇江方向开来5辆日军汽车,当头的是一辆轿车,缓缓驶入韦岗,进入新四军早已设好的伏击圈。“打!”随着新四军先遣支队指挥员粟裕一声令下,公路两边的高山密林里各种武器一起开火。狭窄的公路上顿时火光冲天,鬼子无处藏身,只得龟缩在车底下负隅顽抗,前后不到半小时,这场瓮中捉鳖的战斗就彻底结束了。这一战打死日军土井少佐和梅岗大尉,鬼子共死伤20多人,还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

新四军挺进苏南后,韦岗伏击战是漂亮的第一仗。这一仗对于南京沦陷后处在日寇蹂躏下的苏南人民是一声战鼓,扬我士气,壮我军威。

战后,陈毅元帅赋诗赞曰:“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青山依旧,时代变迁。70多年前,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路第20军从苏北嘶马、扬湾一带横渡长江,船到江心,遭到国民党炮火猛烈拦截。这时,在镇江扬中的江面上,“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奋不顾身摇橹驾舟、送亲人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雄事迹,被定格成“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经典照片。

扬中,我军转战大江南北的“跳板”。扬中人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渡江战役中,以“大辫子姑娘”为代表的扬中人民,主动加入支前大军,摇着小木船帮助亲人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镇江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胜战壮歌。

强军!胜战!镇江军旅文化之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文由镇江军分区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