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悦读文字

父亲回忆里的领导王檐雨

2024-08-02 09:20 来源:镇江日报

6003107_bf_1722496382419_b

□ 王福海

新中国成立前,我的父亲在镇江繁华的大西路一家叫兴业的五洋店当学徒。1949年镇江解放,他成了一名失业工人,后由镇江市民政局招录在失业工人培训班学习。1951年12月华东蚕业研究所成立,父亲被分配到蚕业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

谈起自己的领导,父亲说他最尊敬、最佩服的人就是老所长王檐雨。父亲说,他之所以从心里佩服王檐雨所长,是因为王檐雨所长有一段不寻常的投身革命经历。

王檐雨1899年出生在山东招远道头村,曾当过印刷社店员,担任小学教员和小学校长,上世纪30年代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招远县抗日武装大队长、山东北海军分区指挥、北海地委武装部长、西海专署副专员、西海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等职。王檐雨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日军入侵胶东,为了表达全家参加抗日队伍的决心,1940年8月9日,王檐雨和他父亲一起焚烧了自家全部房屋和家私,投身到了抗日洪流。

新中国成立后,王檐雨担任过胶东行署实业处长、福建支前公路指挥部政委、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处长等职,1954年3月受组织派遣来到镇江担任华东蚕业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

我父亲说,王檐雨所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管在什么场合,说话、处理事情从来不摆领导架子。他既重视科研,也十分关心职工的生活,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是他的一个重要决定挽救了一部分蚕研所职工的性命。

1960年,全国开始闹饥荒,蚕研所职工也未幸免。当时蚕研所90%的职工及其家属都因吃不饱得了浮肿病,小腿上轻轻一摁就是一个凹印。起初,王檐雨所长只是将自己家里的粮票省下来给最困难的职工购买粮食,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一次,王檐雨所长看到一位职工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空地种植了瓜果蔬菜,居然缓解了饥饿,于是,他眼前一亮,立即召开党组成员会议,决定将所区附近的马场、烟墩山等非桑园用地,按照工人3分地,干部1.5分地的标准划分给大家自由种植,以渡难关。这个决定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大多数职工的拥护,但也有少数人反对,反对者认为:“土地是国家专供搞科研的,影响了科研可责任重大。”王檐雨所长耐心地说服他们:“当前的生活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利用有土地优势,尽可能先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这才是科研工作最根本的保证。”王檐雨所长表态:“如果上级追责,由我负全部责任。”

那年我父亲和母亲也因为吃不饱得了浮肿病,后来在马场分到了土地,父亲利用工余时间,种植了玉米、红薯、南瓜,还种植了蔬菜,立马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

我父亲说,蚕研所的分地政策从1960年开始到1962年结束虽然只实行了3年,但解决职工温饱问题却效果显著。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蚕研所虽然没有被卷入地方的“打、砸、抢”,但正常科研生产秩序却受到了影响,研究所党组被迫停止了活动,行政组织机构也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镇江地区、市、郊区派“工宣队”进驻了蚕研所。不久,研究所又陆续从全国分配来了十多名大学毕业生,这批大学毕业生刚踏上社会,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很高。“分地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当时给王檐雨等领导定的罪名。后来,王檐雨所长为了保护年轻干部,将分地一事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于是,他在“文革”期间一直遭到了不公的对待。1972年1月,王檐雨所长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只有73岁。

现今,谈起王檐雨所长,90多岁高龄的父亲依然很激动。父亲说:“王檐雨所长是个好领导,他的心和蚕研所职工的心是紧密相连的。王檐雨所长的组织能力、工作作风、领导才华,蚕研所老职工们可谓是有口皆碑,永远值得大家尊敬和怀念。”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