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四泉——玉乳泉
玉乳泉一角
天下第四泉石刻
“玉乳泉”井圈被保护起来
天下第四泉亭 图:王铁牛 提供
文/王铁牛
人们了解天下第一泉有多处,如济南的趵突泉、镇江的中泠泉、北京的玉泉、庐山的谷帘泉等;也熟悉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更知道天下第三泉是虎跑泉。可是,您知道天下第四泉——玉乳泉在哪里呢?它就坐落在丹阳!
唐代茶圣评名泉
《至顺镇江志》卷七“泉”载:玉乳泉,在丹阳县观音山废寺中。井旧在观音殿,栋桡碑坏,弃掷草莽中。宋景定癸亥,僧祖权筑亭其上。
《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一“寺观”载:广福寺在北门外观音山,晋太康中建,后有玉乳泉、五圣墩。《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山”载:观音山在北门外漕河东岸。有广福寺,玉乳泉在其下。
史料上看到,古代丹阳北门外有座山,山形酷似观音坐像,被人们称为“观音山”。西晋时,高僧请堪舆师来选地,相中了观音山麓有灵泉这一风水宝地,建造广福寺。
西晋末年开挖的练湖也已初步形成,因观音山上的广福寺紧靠城区和运河、练湖,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和游客前来朝拜。到了南朝的齐梁时期,佛教盛行,再加上从丹阳走出的梁武帝萧衍为“菩萨皇帝”,作为齐梁帝王故里的官员,更是在观音山上大兴建造寺庙之风,于是山上屋舍连云,僧房就达5600间。观音殿前的泉水乳白、醇厚、甘甜,人们称之为玉乳泉水。
由此可知,玉乳泉井初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因要满足僧道生活所需和接待施主、贵宾所需,在观音山上的广福寺旁凿井用水,距今已有1700多年。
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号桑苎翁、又号茶山御史。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大家誉为“茶神、茶仙、茶圣”。他考察了唐时的8个道,43州,44个县的各种水质,并进行研评。乾元元年(758),陆羽来到升州,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陆羽将丹阳观音寺的玉乳泉水,列于第11位。
唐代品泉名家刘伯刍(755-815),字素芝,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卒赠工部尚书。他风姿古雅,涉学工书,善“八分”,善于谈笑。他品尝了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并在《水品》中将镇江金山中泠泉评为“天下第一泉”,丹阳玉乳泉列为“天下第四泉”。
唐人张又新(约813年前后在世),字孔昭。他也特别喜欢喝茶,著有《煎茶水记》,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他在书中写道:“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泠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品泉鉴水留诗文
观音山上广福寺观音殿前朝拜的人多,为了安全和雅观起见,添置了井栏,还在泉井上建了亭子。现存的泉井栏石外形为鼓状等面八角形,青石质地,对角直径0.90米,内径圆形,其径为0.32米,高0.52米,井深12.31米。井壁用砖砌筑。可看到在井口沿有17道打水时绳索磨损的凹槽。泉栏上紧临三面镌刻隶书“玉乳泉”,边款刻“陈尧佐书”。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陈尧佐在任两浙转运副使,途经丹阳时巡视了练湖,并登上观音山一览练湖全景。寺里的方丈给陈尧佐沏茶后,请求其为井栏题名,他便挥毫题写了姿态端庄的“玉乳泉”。《宋史》称陈尧佐是“工诗文,善古隶。八分书,变古之法,自成一家”。人们将陈尧佐的点画肥重书体,称为“堆墨书”。
宋孝宗乾道六年,陆游出发赴夔州任通判,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闻,写成了《入蜀记》。陆游于六月十五日抵达丹阳,考察了南朝齐梁帝王陵墓,乘船游览了练湖后还不尽兴。因他是位深谙茶道的人,不仅以陆羽的号“桑苎翁”自诩,还在旅途中随身携带“日铸茶”,到有名泉的地方品茗。陆游听说丹阳有玉乳泉的名水,于是专程来到观音山品尝泉水。陆游喝了玉乳泉后,感觉非常浸润、甘香、醇厚,在《入蜀记》记为“十六日,早,发云阳,汲玉乳井水。井在道旁观音寺,名列《水品》,色类牛乳,甘冷熨齿。寺前又有练光亭,下瞰练湖,亦佳境。”
唐朝丹阳籍著名诗人皇甫冉和皇甫曾兄弟俩,曾在寺后的读书楼上,就着玉乳泉水嚼茶读书。
宋代张耒任临淮主簿,途经丹阳时留有《观音泉》诗:“岩松偃盖不知年,寂寂秋灯宝供前。清彻一源传万古,空山长伴白衣仙。”明代邑人张存有《玉乳泉》诗:“福地发灵源,千年甃井存。渊渊凝石髓,脉脉书云根。晓汲银床滑,时尝玉乳浑。茶经因试读,名品至今尊。”
明代皇甫汸有《赴丹阳广福寺与弟言别》诗:“古寺碑题西晋年,澄湖如练倚窗前。寒云自覆金光殿,荒草犹埋玉乳泉。枫叶染霜秋后色,雨花和梵夜中禅。亦知阅水同观世,不奈潮声送客船。”清朝丹阳知县谢奕骥,在夏季也到观音山避暑,煎茶品茗,有《竹林消夏诗》:“津吏炎尘急送迎,河干偶羡竹林清,从来只饮云阳水,愧食山僧笋蕨羹。”
玉乳泉水的轶事
《光绪丹阳县志》卷三十六“摭遗”,记载了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中的一段轶事:宋代淳熙十三年(1186),张履信,字思顺,鄱阳人,奉檄从江口镇到潭州任通判,途经丹阳时,因久闻玉乳泉大名,特地想品尝玉乳泉泡的茶。
僧人告知张履信,玉乳泉水变为昏黑色情况已经好多年了。他不相信,亲自攀登到山上,果然发现泉水如墨汁一样的黑,大失所望。他特地写了首《访丹阳玉乳泉已变昏黑因赋诗》:“观音寺里泉经品,今日唯存玉乳名。定是年来无陆子,甘香收入柳枝瓶”。
过了一年,张履信到丹阳任县令。县尉姚仲文告诉他,如今玉乳泉水又恢复成原来的水样了。张履信问其原因,是绍兴末年有人将其祖母的棺柩暂埋于井旁,水质于是变坏了。奇怪的是,去年将棺柩迁走后半个月不到,水质就恢复如初了。
张履信想在任期内打造玉乳泉水这张名片,就吩咐人去盛水来,“置器中,若云行水影中”,看起来还不十分清爽。他端起来喝了一口,感觉“味绝胜”,并大发感慨:事物变化和兴衰,往往都是人为造成的啊!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御船曾驻跸在观音山北侧的徐堰王庙。御船刚停下,一些王公大臣拿着陶罐到观音山去。乾隆问身边的张玉书:“他们干什么去?”张玉书答道:“到观音山去品尝天下第四泉——玉乳泉水!”乾隆再看船舱里,也没剩下几个人了,发号施令也没意思了,便对张玉书说:“我也想去现场品尝一下!”
张玉书喊来丹阳县令,几人一起来到观音山广福寺。方丈用玉乳泉水沏茶,招待了乾隆皇帝。乾隆看到方丈将煮好的茶水倒入杯中,发现倒入杯中的茶水,竟然满而不溢,大为惊叹!乾隆对张玉书和大臣道:“想不到这小小的丹阳城,不仅有令我陶醉的“大麦粥”,还有天下第四泉——玉乳泉!”同时,乾隆皇帝还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其为“好泉水!好泉水!好泉水!”
玉乳泉井历经朝代的改变,见证了世事沧桑变迁。动荡的战乱,使观音山多次遭劫,寺庙屡废屡兴。乾隆二十年,寺殿毁于大火,乾隆二十六年重建。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丹阳,寺庙在战火中尽毁。同治初,住持僧量清募捐重建部分寺院僧房。抗日战争前夕,观音山上还有寺舍数百间。1937年11月,广福寺僧舍曾一度作为战后医院,用来接受从罗店作战负伤下来的伤病员,玉乳泉水曾作为医护抗日伤病员的用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观音山脚开办了砖瓦厂,山体荡然无存,寺庙破坏殆尽,只有玉乳泉井圈丢在荒草藤蔓中。1982年原地曾建了玉乳泉饮料厂,厂长王振发将玉乳泉井圈保护起来。1985年市政府在原址围墙建亭,书画家顾莲村写有“天下第四泉”,用青石刻后嵌于亭子的墙壁上。
现在的玉乳泉井坐落观音山村砖瓦新村最北部位置,在北二环路与城河路交界的东南处,西与“天下第一团”丹阳市丹剧团隔马路相望。“玉乳泉”井圈被铁栅栏很好地保护了起来,井中至今还有充足的泉水。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