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的“幸福底色”日益饱满
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持续增强
2024年夏天,京口区正东路街道人大代表和议政代表实地调研,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王呈 摄
2014年,四牌楼街道江东社区的居民报名参选网格长。 王呈 摄
金山网讯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牢记“镇江很有前途”的谆谆嘱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和制度能力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和协同平台不断完善,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持续增强,城乡社区更具现代感、更有烟火气。
党建引领治理新活力
镇江共有31个镇、25个街道、733个城乡社区。我市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领域,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一体推进、有机融合。
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我市积极推行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94.73%的村(社区)通过法定程序顺利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
京口区正东路街道京岘山社区的孙保为是京口区人大代表,也是一位“一肩挑”的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摸索出了腿勤、嘴勤、手勤的“三勤”工作法。她告诉记者:“我们辖区大部分是老旧小区,前几年发生过火灾,我注意到老旧小区的消防通道和设施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就走访了几乎整个京口区小区和小巷,去年写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提升工作的建议》。”
基层治理全员当主角
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志愿服务,可以与政府和市场机构形成合力,深入全面地满足群众需求。
京口区花山湾7区21号一楼住户向健康路街道大学山社区反映,楼上住户的下水管道塌落,阻碍其进出。社区“一面旗”志愿者团队志愿者王荣富主动前往现场查看,对塌落的下水管道进行加固,帮助居民节省了维修费用。大学山社区的“一面旗”志愿者利用自身优势,能够提供义诊、文艺演出、维修等服务,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近年来,我市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深化,全覆盖推动“政社互动”模式,不断创新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共治生态圈建设,培育社区社会组织4955家,推进社区购买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打造参与式治理工作法,引导居民主动参与、解决毁绿种菜、乱堆乱放等社区公共问题,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组织模式向主动活跃模式转变,全员当主角让社区治理“活”起来。
家门口就有优质服务
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金泉社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爱康之家)目前有36位精神障碍患者接受日常康复服务。今年秋天,社工们组织患者及家属在爱康小菜园采摘萝卜、青菜,以园艺疗法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疼痛和压力。这是我市近十年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将推动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列为民生实事,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低于30平方米”和“服务面积不少于70%”的标准,通过新建、购买、置换、改扩建、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方式,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2.18亿元,连续对171家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建成中心社区40家,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达1275平方米,城乡社区用房达标率分别达97.7%、100%。按照“1+N”功能布局思路(即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推动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一站式场景集成,分层分类打造“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惠民服务”社区服务综合体,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社区)体育活动室覆盖率达96%,“医食住养行”等群众家门口的便民生活圈基本建成,群众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享受优质服务。(记者 张驰川 通讯员 郑社轩)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