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向“绿”而行 打造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摘要:每一滴水,每一片绿,每一个生命,共同构成了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壮美生态画卷。身处其中,恍若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湿地山水图。作为秦淮河的源头之一,赤山湖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长江下游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今天,这片湿地不仅承载着生态防洪屏障的功能,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方实践的生动缩影。
金山网讯 每一滴水,每一片绿,每一个生命,共同构成了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壮美生态画卷。身处其中,恍若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湿地山水图。作为秦淮河的源头之一,赤山湖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长江下游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今天,这片湿地不仅承载着生态防洪屏障的功能,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方实践的生动缩影。
赤山湖鱼米之乡
生态双岛
古湖焕新生:从“困”到“兴”的转型之路
赤山湖位于句容市西南部,是秦淮河水系上游一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人工湖泊。这个自古以来以“鱼米之乡”闻名的地方,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然而,历史的繁荣也伴随着生态的代价。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赤山湖滩地被广泛开辟为渔场。90年代时,渔业生产已初具规模,既能防洪抗旱,又兼顾水产养殖,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赤山湖渔场的建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功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加剧,区域性强降雨频发,赤山湖渔场屡遭洪水侵袭,经济损失惨重。与此同时,下游句容河及秦淮河的防洪安全受到威胁,赤山湖逐渐从“生态资源”变成了“环境负担”。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2007年,赤山湖管委会成立,先后关停搬迁了多家化工污染企业,解除了6000亩精养鱼塘的养殖合同。2010年,赤山湖管委会通过退渔还湖、退渔还湿,完成了1万多亩湿地的修复,相继实施河道治理、堤防加固、闸站建设、全园监测系统建设等工程,建成了花兰墩、白水荡两大湿地,环保游客中心与生态停车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赤山湖形成“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湿地自然景观。
候鸟天堂:长江下游的生态屏障
赤山湖的成功修复不仅改善了湖泊的生态健康状况,更让这里成为了水禽栖息和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秋冬,数以万计的候鸟从北方繁殖地飞抵赤山湖,在这里度过寒冷的冬季。这些鸟类中,有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东方白鹳和白枕鹤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豆雁、斑嘴鸭等众多候鸟。
如今,赤山湖记录在册的野生鸟类已经超过210种。这些珍贵的鸟类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见证者,更是赤山湖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象征。湖泊中的湿地植被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而候鸟的到来则赋予了赤山湖独特的生态魅力。这里俨然成为“候鸟的天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一睹候鸟迁徙的壮观景象。
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一片保护良好的自然保护地,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和推广者。2016年,赤山湖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7年成为镇江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8年以来,赤山湖积极推进科普宣教工作,先后获得江苏省土地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与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等荣誉。今年11月,赤山湖成功入选“江苏省科普研学基地”名单。
湿地公园内专门设置了自然教育中心,为游客提供关于湿地生态系统、水鸟保护、水质监测、环境修复等数十个方面的生态知识讲解。同时,赤山湖还举办了300余场公众科普活动,包括候鸟观赏、生态摄影、公益环保和自然课堂等多种类型,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生态富民:从“鱼米之乡”到“绿水青山”
赤山湖的生态修复不仅带来了自然的重生,也为周边乡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郭庄镇,近年来呈现出“生态功能完善、环境舒适优美、居民休闲安全”的全新面貌。
依托湿地公园的生态资源,郭庄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渔业养殖和乡村民宿。游客可以在赤山湖畔观鸟赏景,在湿地小径漫步、呼吸清新空气,还能品尝当地特色农家菜肴。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深厚的农业底蕴交织,赋予了这片“鱼米之乡”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与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赤山湖的保护价值,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周边村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和服务业中,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未来展望:让绿意更浓,让生机更盛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将继续深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用生动的生态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赤山湖的故事,是一段从“困”到“兴”、从“建设”到“修复”的生态蝶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赤山湖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更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成为越来越多人心驰神往的自然胜境与幸福湿地。(徐飞 王维 巫词 摄影 王维 王鹏飞 王镇容)
责任编辑:华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