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节,薄祭厚养方能动真情
金山网讯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时节将近,对先人的纪念,对英雄的铭记,对过往的追思,对未来的定义,使这个传统节日有了多重意义。一则,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二则,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乃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则,祭扫哀思乃人之常情。
为了呵护我们的清明祭扫传统,从国家到地方都精心设置了多种公共服务方式,从增设公交车到高速路免费,对传统清明风俗的尊重可见一斑,各烈士陵园对外开放接受社会祭奠,更进一步升华了清明祭扫的意义,家国一体,举国上下,在清明祭扫活动中,涵养了一颗健康向上、不忘本来、继续前进的“初心”,也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了中华民族已近2500年的优秀传统。
清明节作为一个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一个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的节日,清明时节纪念先祖、追思先人原本无可厚非,扫墓也是我们对逝去亲人表达追思之意的方式。然而,频频出现的“天价寿衣”、“天价祭品”、“代客扫墓”、“天价墓地”让这种纪念成为一场奢侈的比拼盛宴,人们的孝心,敬畏之心不断地被商家利用。面对商家推出的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祭品,人们似乎忘记了清明扫墓之初衷。这些现象勾起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之“孝”文化的重新思考,一些人之所以在死后不惜代价购置那些所谓的天价祭品,是为了弥补生前未尽孝的缺憾。无处安放的孝心最终成了用钱换来的“有价钱”却“无意义”的替代品。
“子欲孝而亲不待”。要知道,人们这样做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慰藉,尽孝道是亲力亲为的付出,是将孝字铭记心头,并实实在在的付出行动,而不是在死后竖起一座座奢华的墓碑,购置天价的墓地和祭品。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既是对老人之不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无声漠视。人们精神的匮乏成为延续传统的隐形杀手,这让那些一次次提醒我们的传统节日失去了原初的意义。
常言道:“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言下之间,就是用丰厚的祭品来祭奠父母,还不如父母在世时用普通的食物奉养他们。此言不差,当值得作为儿女的我们真诚反思,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裕,尽孝贵在“心表达”,即使父母健在之时,只要儿女有孝心,即便是因力量有限而养之薄,他们也会感到无限慰藉。倘若对他们生前不供养、不孝敬,等到他们百年作古再哀伤,不惜花重金大兴土木、购买高价祭祀品,那又有何用呢?
“薄祭厚养”是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告慰逝者,当以薄祭表真情,敬奉生者,当以厚养尽孝心。若是颠倒了,却恰恰是丢掉了清明孝文化的传统内涵。薄祭是放下面子,厚养是拾起“里子”,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清明节清明洁净。(作者:江枫)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