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空气中思念的味道只浓不淡
编者按: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也是古俗中重要的“八节”之一。自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后,以往零散的祭扫纪念活动被重视起来。国家设置这个假期的目的,往大了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更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往小了说,是让我们不忘根本,利用假期回家看看,和家人一起缅怀先人,说说他们的故事,将好的家风家训、持家做人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节前后,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将这些供在亲人的墓前,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墓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对清明扫墓的感觉,仍旧是儿时的记忆最清晰。对孩子、中年人和老人来说,同去扫墓,然而心境并不相同。各地各乡风,很多地方祭拜祖先的方式又有所不同,人们聚在一起会对这些差异产生兴趣。
还有一些实在不能回家祭祖的人,他们在异地他乡,除了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感慨,还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闲情。本报这组有关清明的报道,听听别人的故事,讲讲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唤起读者多角度对清明的理解和感悟。
不知曾祖名字怎么写
他,清明节回家修家谱
清明假期第一天,祖籍镇江丹阳皇塘的朱先生一早就带着孩子回到老家。以往的清明节,只要有时间,他就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一来是看看父母,二来是陪着家人一起上坟。
今年,他回老家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修家谱收集资料。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起修家谱?主要是源于孩子前几天的问话。
几天前,朱先生问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清明节一起回家给老奶奶上坟,好吗?”还在上三年级的儿子听到回老家,立即来了精神,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上坟,因为回农村上坟,他又可以撒丫子玩了。
就在这个时候,儿子问了句:“老奶奶是谁?”
“就是爸爸的奶奶。以前不是告诉过你了吗。”听到孩子的问题,朱先生漫不经心地回答着。
“老奶奶叫什么名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问题也问得越来越具体,不过朱先生还是回答了。
“爸爸,那你的老奶奶叫什么名字?”这个问题把朱先生给难住了。以前朱先生也听爷爷奶奶说起过老奶奶的名字,但只是知道大概的读音,字到底怎么写,还真不清楚。
朱先生只能把方言的读音转换成普通话,给儿子念了一遍。
哪知道孩子又问了一句:“怎么写?”
没办法,朱先生只能向孩子承认,自己只知道大概的读音,而且还是方言,并不知道字怎么写。
没有得到准确答案的孩子并没有表露出不满意,一会儿又很高兴地去玩了,但朱先生却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很长时间。“不知道曾祖母的名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曾祖父名字怎么写。”这让朱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现在朱先生的爷爷还健在,他决定趁着爷爷记性还好,回家给自家修个家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孩子没见过已过世长辈的面,至少能够记住一个名字吧。”朱先生说。
为让孩子记住这味道
他,每年清明带孩子挖野菜
吴先生是一家台资企业的部门负责人。经济收入不错的他,一切都想给女儿最好的。在女儿教育方面,他一直听妻子的安排。钢琴、书法、舞蹈……从小到大,女儿的辅导课不知道上了多少,但让吴先生担心的是,她却分不清韭菜和小麦。
由于疾病,吴先生的母亲早就去世,当时他还在上小学。工作后,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上妻子和孩子回老家给母亲上坟。有一年,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吴先生带她回老家上坟,路边的马兰头长得非常好。上完坟,吴先生就向邻居借了把镰刀,和妻子一起到路边挑马兰头。
“当天晚上的凉拌马兰头,丫头吃了很多,以后只要看到马兰头,她一眼就认识了。”那一次的经历让吴先生明白,孩子五谷不分,原因还在自己,没有给她提供这样的机会。于是他每年清明节,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上完坟后就去挖野菜。现在孩子不仅认识马兰头,还认识枸杞、野芹菜、荠菜。
在吴先生看来,这些野菜就是春天的味道。他说,小时候,清明前后的休息日,他都会拎着篮子,拿着镰刀,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挖野菜。晚上回家,父母会把当天的收获做成凉拌菜。“当时我妈总会说,这些东西一年中只有这个时候才吃得到,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吴先生说。
虽然现在很多野菜在菜场也能买到,但吴先生总感觉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挖野菜的过程也是寻找春天的过程,春天的味道是挖来的,不是买来的。”
昨天上午,镇江市民蒋女士一家准备回浙江老家探亲祭祖。清明节,蒋女士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做青团的热闹情景,“如今有机会在清明的时候回趟老家,就是想带着孩子重温自己孩提时候的那份情谊。”
孩子还不到两岁,这一次经历也许并不会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但蒋女士还是打算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希望他能够感受到家乡清明节的氛围。
蒋女士准备带着孩子与老家的邻居们一起采艾草,学做青团。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应时的活动,也能使孩子们加深对节日的印象,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很多传统节日的习俗不应该被淡忘,希望孩子们在参与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记住这些传统的习俗。”蒋女士说。
与下乡上坟、踏青相比
他们,人在家里、念在心中
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清明上坟扫墓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大多是跟随家人例行公事一番。特别是现在有三天假期,更多的年轻人打算利用假期轻松一下。
昨天,记者在栗子山公墓发现,来往人群中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的身影寥寥可数。负责清扫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日前来扫墓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特别少。
那么,这些年轻人在清明节都会干些什么呢?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年轻的市民,大多数人表示今年清明不会到墓地扫墓。在外地的年轻人有的称没时间赶回来,有的说放假时间短……
市民小何说,想利用清明假期休息,更愿意在这几天和朋友相聚聊天。市民刘小姐称,清明祭祀,放在心里就好,不必非得到墓地扫墓,“在家网祭、摆设鲜花,便捷又环保”。市民小张说,在外地工作,清明放假时间短,就没办法回家扫墓了。90后韩小姐说,小时候她爷爷奶奶就都去世了,对爷爷奶奶没有什么印象,父母也没有强迫她扫墓,所以清明节也没去过墓园。
据了解,“缺席”扫墓的年轻人,有的是在外地求学工作,没有时间回家扫墓;有的是隔辈感情淡,父母也没有强求扫墓。
作为家长,是如何看待年青一代“缺席”祭扫大军的呢?昨日,家长宋女士称,已故者大多是长辈,与孩子隔了一辈人,情感维系较差,所以不愿意扫墓祭祀也情有可原。家长阮先生说,孩子在读书,放假期间也轻松不下来,所以也就没有带着孩子一起扫墓。
虽然祭扫大军中年轻人的身影少,但采访中,众多市民仍表示,清明习俗有必要传承下去,扫墓是缅怀故人,是中国孝道的体现。市民居先生告诉记者:“我每年都会去扫墓,扫墓时要为坟墓培土、焚香,然后轮流叩头行礼祭拜,怀着感恩之情追忆逝者。”
责任编辑:吴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