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网络中国节清明

风筝匠人李锁林和他的风筝世界

执著做追风筝的人,遗憾一身技艺无人继承

2017-04-04 17:18 来源:京江晚报 符云莹 荆红 朱美娜

20161491270463733

8301491270463733

“已罢清明白打钱,风筝无韵到云边。角铃清脆空中响,又是儿童放鹞天。”这是清代同治年间丹阳人姜遴在《云阳竹枝词》中写下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场景。

在镇江丹阳,风筝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文体活动,其制作技艺更成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传承。

87岁的李锁林,就是风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年事已高,李锁林不再制作风筝,但他对风筝的热爱始终不减。

又是一年清明时,李锁林打算把家中珍藏的“双鹤点头”风筝再修一修,趁着天气晴好,再出门放飞一回。

成就

“双鹤”风筝技惊四座

多次参展获奖无数

1980年前后,李锁林已成为学校师生公认的风筝制作能手。有一年,丹阳举行全市风筝比赛,李锁林带领草埝小学师生组队参赛。他制作的“双鹤点头”风筝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原来,双鹤风筝外形上看是两只单独的仙鹤,但却是同一根线牵引的一只风筝,更妙的是双鹤飞天后,不仅姿态飘逸潇洒,还会在空中互相点头。

在丹阳参加完比赛后,李锁林获邀参加镇江地区的比赛,获得第一名;随后来到南京参加省级比赛,斩获第二名;紧接着,又作为江苏省代表队的一员,参加山东潍坊市第四届国际风筝节暨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获得放飞第二名,总分第七;次年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获得三等奖、优秀奖等荣誉。

在众多的比赛中,李锁林创新制作的鹤串、虎串、嫦娥奔月、仙女散花、八仙过海、丹凤朝阳等特色鲜明的风筝,常常成为比赛或展览现场最抢眼的“明星”。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帮助李锁林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名气的“双鹤点头”风筝。如今,双鹤风筝的其中一只挂在李锁林家中的墙上,另外一只却佚失了。

这是一只绸制的风筝,从仙鹤头部至爪子处,有一米多高。虽然已过了30多年,但仙鹤的双眼乌黑有神,爪子尖锐锋利,双翅舒展,似振翅欲飞。在羽毛的填色上,李锁林大胆用色,以渐变的红、绿、蓝、黑等颜色相间,形成鲜明的层次感。整个风筝的造型动感逼真、栩栩如生,放到现在来看也不过时。 

仙鹤风筝精美,但花费的时间不少。李锁林说,整个双鹤风筝从构思、选材到完成制作,共耗时半个多月。“别看仙鹤的造型很简单,但制作的时候要很细心,两边的翅膀要一样大,每一根篾条都要粗细、硬度、重量一致,不然飞不上天。”

缘起

从小爱放风筝

长大钻研制作技艺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纸未问世,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丹阳人对风筝的喜爱则始于齐梁两朝,后经历代传承赓续不衰,男女老少都很喜爱。一到农闲,村村放风筝,争奇斗胜,城里市民则在方寸天井里,利用竹竿放风筝。

“我小时候就用竹竿放过风筝。”李锁林笑着回忆道,冬至一过到来年清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每当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年幼的李锁林就按捺不住了,心里痒痒地只想放风筝。由于家住丹阳城区,空间有限,李锁林和小伙伴们便想出了用竹竿放风筝的法子。

“找一根竹竿举高,把风筝线套进竹竿上的一个环里,一点点拉上去,待风筝升高飞起来后再把竹竿拿下来。现在很少有人会这么做了。”李锁林边说边比划,沉浸在童年放风筝的欢乐回忆中。 

长大后,李锁林成为一名教师,在丹阳草埝小学任教。一有时间,他就琢磨着风筝制作技艺。通过自学,他基本掌握了风筝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方法。

李锁林介绍,中国风筝按形式可分为龙类、软翅类、硬翅类、硬串类、软串类、立体类、板子类、自由类八大类,又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40个型号。“有的风筝带响声器,用于特技表演;有的是变形风筝,一个风筝能展现出不同的造型;还有的是成组的风筝,一组风筝就是一组故事,形式上有人物、飞禽、走兽、鱼类、名城特色等。” 

而风筝的设计制作更是一个集中运用智慧的过程。“题材要新颖、构思要巧妙、造型要不凡、风格要独特,材料选用也有讲究,要取水分少、竹片轻、节少的中段篾青扎制风筝骨架;面料可选用纸、绸、薄膜、绢、布等。如果是组装风筝,要考虑如何拆、如何装、如何包装携带方便等,乃至最后放飞的效果,必须作全方位的反复思考,拿出最合理、最完善的方案。”李锁林说道。

遗憾

多年力作下落不明

一身技艺无人继承

在李锁林的引领下,风筝成为草埝小学的一大特色。江苏徐州、浙江舟山、上海等地纷纷组团前来参观,并给予一致好评;李锁林还受邀前往丹阳城乡各中小学校,开展培训、讲座,普及风筝知识,推动风筝文化的发展。 

“做风筝、放风筝,手脑并用,能促进青少年智力开发,也能锻炼身体。”李锁林这样说道。正因为如此,他退休后还时不时到学校开设风筝讲座。

当时,草埝小学已合并至丹阳新巷小学。

一位校领导找到李锁林,希望他把风筝作品拿出来,学校开设风筝展览室,用于陈列展示并推广风筝文化。

一心想着传承、普及传统风筝文化的李锁林,慷慨地拿出了60多只精心制作、凝聚着他大半辈子心血的宝贝风筝。

然而,那位校领导不久失去联系,连带着那60多只风筝也不知所终。

“学校换了样子,老师都不认得了,我年纪也大了,没法打听那批风筝到哪儿去了。”李锁林说,他拿出的那批风筝题材各异,有“飞天”风筝、“蝴蝶”风筝、“七品芝麻官”风筝等各种类型,“也许在别人眼里不算什么,但那些都倾注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情感。”

好在留下了一些照片,每当想起这桩往事,李锁林便通过翻阅相册照片来回忆、怀念如今不知所终的一个个风筝。 

对李锁林来说,精品风筝佚失是一大憾事,但更为遗憾的是他制作风筝的技艺却无人继承:子女们各有事业要忙,带过的学生大多把扎风筝作为兴趣,缺乏钻研的毅力。 

事实上,早年有一位年轻教师常陪着他参加全国各地比赛,并已会做一些简单风筝。李锁林希望他深入学习下去,但对方却不愿意。“那个老师说,用做风筝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写教学论文、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出成绩、出效益。”

退休后,丹阳文化部门也组织人员向李锁林拜师学艺,希望能挽救丹阳濒临消失的风筝制作技艺。“有一次,来了两个年轻人,学了27天后走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其实只是懂了皮毛。”

“制作风筝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动手能力要强,要懂力学、气流学,还要会绘画。”在李锁林看来,制作风筝的技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最重要的是静下心、钻进去、坐得住,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了。

责任编辑:吴丽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