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异乡客隔空传情古老深沉
“独在异乡为异客”,扫墓、思亲、念故乡,清明时节,对于亲人都在远方的“异客”们来说,这样的日子让他们有了几分“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心境。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在清明时节回乡扫墓祭祖。一纸信函、一个电话、一组短信,甚至是家族微信群里的几句话、几个表情,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隔空传递着古老而又深沉的感情。
人在镇江 家在商丘
请姊代折柳,一解思亲愁
闫女士是身在镇江的外地人,今年清明,她没办法回乡祭拜,只能致电家人,请他们帮忙在家乡父母的坟前插上一枝新柳,寄托哀思。
自从2012年、2015年父母先后过世,每年的清明节,闫女士都会和姐姐一起为父母扫墓。今年,距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日子时,闫女士就开始纠结了,她很想回老家去祭拜父母,但是想到要在镇江帮女儿照顾孩子,又不能独自离去。
闫女士是河南商丘人,今年近60岁,来镇江快一年了。女儿、女婿平时工作比较忙,她就帮忙照顾孩子。今年清明节,由于路途较远,孩子还小又离不开人,她想想还是没有赶回老家拜祭父母。这几天,看着大街小巷里人们都在忙碌着上坟扫墓的事,望着街角小店里各种各样的纸钱元宝,闫女士心里总有些淡淡的忧伤。
昨天一大早,她就赶忙打电话给姐姐,叮嘱清明当天一早就要去给父母扫墓,清理一下杂草,别忘了再插上一枝新柳。在电话里和姐姐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该交待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了,闫女士的心里才稍微平静了一些。用她的话说,这是一件大事情,不讲清楚了晚上觉都睡不安稳。
“在我们那,清明节讲究祭拜要早,一般6点多就到墓地了。祭拜时除了准备供品、纸钱外,还要在坟前插枝新柳。以前在老家,每到清明节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去看望父母。今年在镇江不能回去了,我就到商店去买了信封和纸钱,准备晚上找个十字路口焚寄给远方的父母。”闫女士说。
她给镇江的堂弟打电话:
“替我在奶奶坟前磕几个头”
“巍巍啊,今年我又不能回去了,你替我给奶奶磕几个头,家里人都好吧?”
“姐,放心吧,明天我们都去老家给奶奶上坟,你的头我帮你磕了。家里一切都好,春节回家吧?”
前晚,在4S店工作的小汤接到了远在哈尔滨的堂姐打来的电话,嘱咐他代为祭扫的事。小汤说,堂姐在当地电视台上班,越到节假日越忙,有时春节也不能回镇江。现在她又有了孩子,才几个月大,回来一趟真的很麻烦。对于堂姐打来电话,小汤心里早有准备,也不是第一次了。小汤说,自己如今也是有儿子的人,他最喜欢和儿子讲自己小时候和堂姐、表弟、表妹一起去上坟的事情,每年这个时候都要说一遍,说不上什么原因,可能自己比较怀旧吧。
那个时候,他们都还在上小学,每到清明扫墓的时候,对他们来讲,快乐的程度是仅次于春节的,兄弟姐妹们又能聚在一起了,中午吃着奶奶做的香喷喷的饭菜,午饭后跟着大人们去上坟。由于先人们的坟茔都在山里面,所以要走很长的山路。爷爷总是扛着把铁锹走在最前面,一年没来过了,山道旁的杂草都疯长着,只有爷爷认识进山的小路,所以他总是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挥舞着铁锹为大家开路。几个小孩子奔前跑后,忙着摘油菜花、扑蝴蝶,疯得满头是汗。最让他们开心的是,磕头、搬坟头还有钱拿,一般是在场的各位长辈给,有给五毛的,也有给一块的。总之,清明节对那时的他们来讲,“忧伤”二字是无论如何谈不上的。大人们在一旁磕头烧纸,讲述着上辈人的种种往事,有时候还落下泪来,他们想的则是如何疯狂地享受春天的田野。
清明,远在他乡的堂姐给自己打来电话,往日的快乐成了他们共有的回忆。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如今是小汤这辈人带着各自的孩子去上坟。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每到清明节,新市民周先生的心弦都会被这样的诗句触动。来镇江工作十多年的他,每到清明节都想回去到母亲墓地祭扫,但是每年清明的祭拜对于他来说却遥远而陌生。不是不愿意回去,而是每年此时他都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有在休假的时候才可以回乡祭拜母亲。每每和妻子提起母亲,他都忍不住转过头去,每每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喊“奶奶”,他都会一声叹息。
“我母亲是2009年过世的,她对我和妹妹们都很好,她在的时候我刚刚工作,妹妹们还在上学,没能让她享一天的福,这些年一直是父亲代替我们扫墓祭拜,心里很内疚。”周先生说。前几天,他再次给父亲打电话,提醒他扫墓时不要忘记带上母亲喜欢喝的可乐。
来一次“寻根之旅”
大家族包车祭扫兼出游
祖籍浙江绍兴的市民喻先生上个月就忙碌起来,预订车辆、准备攻略、联系同伴。同事还以为他又在准备一次出游,实则他是与散落在各地的亲友相约回乡祭扫。喻先生的家人早已在爷爷辈就离开家乡出门闯荡,无锡、苏州和上海都有亲人。这次一行人回乡祭拜既是清明祭扫,又是许久不联络的大家族借机会相聚一场。
“其他人先坐火车到镇江集合,我们再一起坐大巴前往浙江。”喻先生说,“其实除了爷爷辈的人去过老家,父亲这一辈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都没有回过故乡。”出行前,大家在家族微信群内就行程的安排讨论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为此次出行出谋划策,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
这趟旅程被喻家人称为“寻根之旅”,此行的任务还有借着几个人依稀的口录笔记找到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墓。虽然旅程面临着不少未知因素,但大家十分乐观。想看看爷爷当年生活的村落,想找找还有没有依然生活在村庄里的老邻居。
“我已经事先通过谷歌地图查看过街景,想到即将走过爷爷当年走的石板路,看一看爷爷读过书的私塾,就十分激动。”喻先生说,“我负责召集亲友,也负责行程的安排,对我来说是一次别样的挑战。”
其实,经常组织友人自驾出游的喻先生,对这些行程攻略早已是驾轻就熟。无论是订票还是制定线路都已准备妥当,喻先生还通过网络与当地驴友联系,得到了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美食秘籍。“不过,和长辈们一起还是第一次,希望能让大家都满意,通过这趟寻根之旅找到我们自己的根。”喻先生说。
人在路上 心念家中
避免堵车,她提前回乡
虽说清明小长假高速实行小车免费政策,但在镇江工作的邹女士早在半个月前就提前规划好回乡的行程。邹女士家乡在无锡,按照规矩,刚刚故去不久的亲人要提前祭拜,“提前半个月到20天左右,找了一个礼拜天,和老家的家人约好一起去祭拜,再忙也要亲自回家一趟。”
“其实也算是错峰祭拜的一种,因为清明期间,无锡各大景区正值春花盛开,鼋头渚的樱花、阳山的桃花、梅园的郁金香等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前往,而不少景区又与陵园位置方向一致,往往车流人流挤得动弹不得。”邹女士说,“这次提前祭拜,也欣赏到了早樱盛开的美景。”
不过今年有件事情令邹女士意想不到,选择上个月19日回乡祭拜的她遇到了无锡一年一度的马拉松赛事。“没想到,因为道路管制,还是遇到了车辆缓行的情况。”即便如此,已经提前祭扫的邹女士和家人来到先人墓前,亲手捧上了一束鲜花,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了自己的哀思。
责任编辑:吴丽娜